劉嘉坤:建議以“房改”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
發(fā)布時間:
2007-03-12 10:13
來源:
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(記者 朱繼東)被譽為“中國金銀花之父”、“中國金銀花產業(yè)的袁隆平”的全國人大代表劉嘉坤來自山東省沂蒙山區(qū),是平邑縣九間棚村黨總支部書記、中國經濟林協會金銀花專業(yè)委員會理事長。他曾經創(chuàng)造了“九間棚精神”,又組織培育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“九豐一號”金銀花新品種,全國十幾個省市種植他們的新品種,為我國現代農業(yè)建設闖出一條新路子。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代表,劉嘉坤特別喜歡調查研究,經常會提出一些有影響的觀點。今年全國“兩會”上,他建議以“房改”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發(fā)言再次引起多方關注。接受記者專訪時,劉嘉坤認為,當前農村內部的生產要素面臨重新調整和組合,必須認真研究解決好制約發(fā)展的制度障礙和政策瓶頸,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,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。改到深處是產權,農村也不例外。當前農村突出的問題之一,就是農民住房不能和城市居民住房一樣上市交易,這不僅影響權利平等,也成為制約農民財富積累的主要制度障礙。因此,要盡快推行農民住房商品化改革,就是開展農村“房改”。
劉嘉坤建議,按照“一戶一宅”的原則,以零地價轉讓宅基地給農民,給予70年到100年的土地使用權,發(fā)放產權證書??梢钥紤]選擇部分地區(qū),譬如一個地級市或幾個縣先行試點。這樣使農民住房同城市居民住房一樣,在市場上流通起來,把農民手中這塊沉睡的巨大資產盤活,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,居者有收益。這不僅使農村內部的生產要素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交易,實現優(yōu)化配置,也能夠促進城鄉(xiāng)生產要素的互動。既可以從機制上推進農民離土離鄉(xiāng),使農民安心參與城市發(fā)展,改變農民工身份,真正成為職工、市民;又可以鼓勵城市人才、資金、技術等生產要素向農村轉移,增加就業(yè)渠道,帶動農民觀念轉變。
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代表,劉嘉坤特別喜歡調查研究。(攝影 中央電視臺記者 李曉梅)
農民權益得到穩(wěn)定保障
劉嘉坤說,在中國長期的歷史進程中,農民一直擁有遷徙自由的權利,在山東就有“闖關東、下山西”的歷史。遷徙既增加了農民的財富,增進了農民的福利,又促進了鄉(xiāng)土文化的融合和社會進步。之所以能做到這些,正是因為他們握有證明產權的“房契”、“地契”,可以隨時變賣自己的房產地產,又能隨時買到新的。也就是說,每個人對自己的房產地產都擁有完整的產權,買賣自由。
我國現行制度規(guī)定,農村宅基地屬于村集體,住房只能在本村集體組織內流轉。這就是說,農民對自己賴以生存的房屋沒有獨立完整的產權,不能作為商品流通。由此給農民的自由流動帶來了巨大的障礙,進城打工也好,遷徙外地也好,都不能帶走自己多年積累在房產上的財富;想辦廠辦店也不能將住房進行抵押或轉化成可用的資金。
產權與財富是緊密聯系的,財富積累得益于市場交易。無論是在西方發(fā)達國家,還是當前在我國的城市,居民財富來自于財產交易的比重是很高的,房地產市場、股票市場、債券市場等,都給居民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。近幾年,隨著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和城市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,城市居民得益于房產的急劇升值,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財富積累。濰坊市城區(qū)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8平方米,按每平方米2200元計算,人均住房資產就有6萬多元。
城市居民依靠房產升值,財富不斷得到累積。而農民花上自己幾十年積蓄蓋的房子到頭來僅僅是一塊“死資產”,不僅不能增值,想變現都難上加難。山東濰坊市濰城區(qū)于河鎮(zhèn)三宴村村民李世偉說:“我兒子前幾年在城里花3萬多元買的房子現在漲到20多萬了,而我在村里花6、7萬蓋的房子現在也就是能值個本錢,為什么差距這么大呢?”劉嘉坤調查中發(fā)現,這種差距還能從拆遷補償方面體現出來,濰坊市城區(qū)改造對集體土地上房屋的拆遷補償標準是460元/平方米,而國有土地上房屋的標準是2000-3000元/平方米。
劉嘉坤告訴記者,為保障近郊農民的權利,濰坊市在城市建設和改造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,出臺了“兩個83”的政策。兩個“83”中的第一個是給予失地農民人均83平方米國有劃撥土地的房屋,保障失地農民基本住房;另一個“83”是按轉讓土地給予農民人均83平方米的房產,可以自由出租或上市交易,保障農民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來源。這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探索農村宅基地商品化改革的路子,效果是很好的。如果將改革擴大到整個農村,那種改革效應是難以估量的,特別是在城市近郊和小城鎮(zhèn),效果更加突出。
金融資本順利進入農村
劉嘉坤認為,農民從來不缺乏創(chuàng)業(yè)的激情和熱情,20世紀80年代風起云涌的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正是農民創(chuàng)造的成果?,F在很多有文化有技術的一代農民卻由于缺少初始的創(chuàng)業(yè)資本,而止步于財富的“籬笆墻”之外,“草根”經濟的發(fā)育缺乏優(yōu)質土壤。農民多年的積累固化成了房產,由于不能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交易,再好的房子也難以體現價值,導致了與金融資本的割裂,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。
這種情況特別體現在抵押擔保方面。城里人可以拿著房子搞貸款,而農民的房子也是房子,卻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承認。山東青州市普通鎮(zhèn)泉旺村村民徐衣玉苦訴:“我看好了一個項目,資金不湊手。想用房子抵押貸款,農村信用社的人說不行,我們農民的房子為什么就不能抵押成貸款?”
涉農金融機構中,眼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開展對農戶的信貸業(yè)務,但由于手續(xù)繁瑣、額度小等,特別是擔保形式不完善,使一些農民望而卻步。濰坊市目前來自農民的儲蓄存款達到400億元以上,返回農村的貸款只有200億元左右,也就是50%,而且大都是龍頭企業(yè)和特色養(yǎng)殖產業(yè)。究其原因,主要還是農村住房產權制度的制約,阻礙了金融資本流向農村,成為影響農村發(fā)展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一些學者專家擔心,農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房屋和宅基地,抵押轉讓后,一旦生活、生產發(fā)生巨變,就將無依無靠,淪為無居無業(yè)。對這種擔心,劉嘉坤有他自己的看法。他告訴記者,從歷史上看,無論是大規(guī)模的遷徙,還是農民自發(fā)的遷徙,很少因此導致出現大量“流民”。況且,農民對自己生活的把握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,從來不比任何一個群體差。而限制農民房屋交易的權利,實際上也就剝奪了農民本可從其物權中得到的收益。近年來,在城市近郊區(qū),自發(fā)的住房交易已經比較普遍,只是價格比正規(guī)的商品房低的多。濰坊市僅奎文、濰城兩個區(qū)就有1.6萬套在黑市交易流通。實踐已經走在前面,我們應該認真總結研究,積極探索制度的改革。
劉嘉坤說,實施“房改”后,農民有了自己的房屋產權,就可以到金融機構抵押、擔保,獲得創(chuàng)業(yè)和生產發(fā)展資金。以全國2億農戶、戶均100平方米匡算,200億平方米的房產,按每平方米300元計算,農村房產市場將有6萬億元的市場潛力。并且,農民也可以通過按揭貸款解決臨時資金困難,提前住上更好的房子,推動農村新型住宅建設。如果僅僅按10%的抵押貸款比重,就會吸引6000億元的貸款進入農村。
農民的錢回到農村,為農民所用,這對農村經濟發(fā)展和消費市場的啟動,也將會發(fā)揮巨大作用。以農民的吃苦耐勞本質和堅持不懈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農村新一輪的經濟大發(fā)展很可能就蘊藏在這種制度創(chuàng)新中;同時,將會吸引眾多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這個市場,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將得到完善。
小城鎮(zhèn)建設步伐大大加快
劉嘉坤呼吁說,目前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中,各級政府都出臺了一些規(guī)劃和補貼政策,但在沒有推進農村住房制度改革的情況下,這很可能會引導農民資金又一次沉淀在房產上面,這個問題以及可能因此引發(fā)的其它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。
劉嘉坤告訴記者,山東壽光市稻田鎮(zhèn)馬寨村是個650口人的小村,地理位置比較偏僻,農民靠種植大棚菜有了一定積累,按照新農村建設規(guī)劃,從去年開始每戶花了20多萬元蓋了小別墅,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。但一些農民卻反映,如果允許到鎮(zhèn)上建房,我們肯定不會把這么多錢砸在建房不能升值只會貶值的村里?!稗r民只能從本村獲得宅基地,分散建房,不能實現合理的集中。既浪費了土地,又無法提供設施服務,還得不到農民擁護,這不能不令人警醒!”
劉嘉坤認為,我們搞小城鎮(zhèn)建設這么多年,成規(guī)模的城鎮(zhèn)主要是靠工礦企業(yè)帶動起來的,靠人口自然聚集形成的并不太多。現行農村宅基地制度是最大的制約,它把農民束縛在規(guī)定的地塊上。而農民住房商品化使人口聚集成為可能。有了適宜居住和生活的環(huán)境,農民就會自然地向中心鎮(zhèn)、村聚集,從而不斷形成新的產業(yè)分工,服務業(yè)就跟著發(fā)展起來了,也帶動了農村的就業(yè),還會從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。
土地資源得到更多節(jié)約
劉嘉坤調查中發(fā)現,這些年城市擴容、大學擴招、農民進城經商等使農村人口不斷減少,農村閑置房逐年增加。有的村已經達到1/3以上,“一戶兩宅或多宅”現象比較普遍。青州市東壩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壩村,戶宅比就達到1:1.5,還是全鎮(zhèn)一戶一宅執(zhí)行最好的村,全鎮(zhèn)這一比例大約是1:2?!百u不出價錢,好多農民也就干脆不賣了!”
劉嘉坤說,沒人住的房子壞得格外快,要么不斷花錢修繕,要么撒手不管,任其破敗甚至成為斷壁殘垣,不僅浪費了最珍貴的土地資源,還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。好多農戶在同一塊地基上的住房,建了拆,拆了建,這是多么大的浪費??!同時,宅基地的供給制導致不少地方多村一面,千家雷同。
濰坊市許多村有整合宅基地方面的要求,但受制于現行制度,都無法進行。實行農村住房商品化,將充分整合利用宅基地資源,通過集約利用,騰出部分土地還耕還林。并且,農村“房改”還有許多附加效應?!坝泻惝a者有恒心”,實行農民住房商品化改革,可從觀念上改變對農民財產權利的忽視,增強農民自身產權意識,增加財富的穩(wěn)定感和安全感。
劉嘉坤認為,打破房屋產權的限制后,將充分釋放農民在房屋建設上的傳統(tǒng)文化創(chuàng)造力,老宅故居投資價值進一步提升,可以有效制約農村建房的短期效應,避免在同一宅基地上建成拆、拆了建的浪費,形成豐富多彩的農村住宅文化,彰顯中華千載文明古國農村歷史文化沉淀?!巴菩修r村‘房改’,意義十分重大!我們有理由相信,農村‘房改’將是農村又一次重要的制度創(chuàng)新,甚至如同當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,必將進一步解放農民,釋放農村經濟的內在活力,極大縮小城鄉(xiāng)收入差距,推動農村發(fā)展實現大的飛躍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