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(nóng)村大眾報道:龍頂山上不旱了!看九間棚如何“治水”
發(fā)布時間:
2022-06-15 15:31
來源:
大眾報業(yè)·農(nóng)村大眾客戶端
6月9日上午,九間棚村村民莊立蘭扯著一根細管正給基地里的金銀花澆水。
在九間棚村澆水得把握好節(jié)奏,手指一捏一松間要把水管出水量控得恰到好處,水足夠滲到金銀花根部,但又不能淌太多浪費。
今年,龍頂山上的九間棚村迎來大豐收,村里的金銀花(干花)產(chǎn)量超過1萬斤,比去年增產(chǎn)近五成。
近期各地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旱情,九間棚村在山頂上種金銀花能保住產(chǎn)量已實屬不易,居然還能大幅增產(chǎn)。這其中除了受優(yōu)異品種和苗齡增加等因素影響,主要還因為龍頂山上不旱了。
龍頂山巔的金銀花。(劉平 攝)
龍頂山在平邑縣地方鎮(zhèn)天寶山區(qū),是一座海拔640米的山崮,九間棚村就嵌在這山崮上。
小村四面懸崖峭壁,周邊山高澗陡,土地瘠薄,缺水沒路,以前是出了名的“干山頂”。當時村里的112畝地七零八落地掛在23道山梁上,大大小小分了3100多塊。即使趕上好年景,村民也只能吃個七八成飽。若不是實在沒轍,山下的姑娘可沒人愿嫁上來。
山的生機在乎水。以前在龍頂山上,村民不僅吃水要靠秤一點點分,就算下山挑水也常被山下村民硬生生把水桶扔進河里。過夠了憋屈日子,九間棚人不得不琢磨“高山治水”良策。
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,九間棚人在老書記劉德敬等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著手修筑蓄水池。
修水池少不了沙子,當時九間棚20多戶村民家家上陣,人人出力,終于建起了一個個彌足珍貴的蓄水池。今年69歲的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就往山上背過沙。
“當時我才十五六歲,從山下背一袋沙上去,算兩個工分。”劉嘉坤說。當時的龍頂山就是個荒山石坡,只有零星梨樹、山楂樹等野果樹,村民多種些地瓜果腹,再多雨水落下來也很快被石頭喝干。
九間棚利用整修梯田建的金銀花種植基地。(劉平 攝)
不過,自從山頂慢慢修起蓄水池,九間棚人的生活開始有了轉機。
有了水,山上的樹和地里的莊稼慢慢多起來。只不過,這幾十個大小不一的蓄水池顯然難以長久滿足九間棚人生產(chǎn)和生活的需求。要想龍頂山不旱,還要繼續(xù)“開源節(jié)流”,為保水抗旱多上幾道“保險”。
1984年,30歲的劉嘉坤成為九間棚村新的當家人,架電、修路、治水等工程迅速鋪開。“光靠山上的一點雨水顯然不夠,得從山下的水源想辦法。”劉嘉坤說。
1985年后,他們開始修揚水站。1個多月時間,九間棚的漢子們腰系長繩,懸崖琢壁,磨壞了無數(shù)鋼釬,最終一點點刻出了長1800多米,高102米的揚水水渠和三級揚水站。山崮懸崖邊掛著的水渠猶如一條水龍,順著蜿蜒曲折的盤山路游移飛升。
揚水站引來了山下水,九間棚原先的樹和莊稼喝飽了。不過,隨著綠化荒山和發(fā)展農(nóng)副產(chǎn)業(yè)的進程逐步加快,山上突然多了數(shù)萬棵果樹,還種上了不少金銀花,用水量大增,九間棚的水又開始吃緊。
“平時用水還行,真到很旱的時候,下面也不讓我們隨便抽水。”九間棚旅游公司經(jīng)理武京禮說。有次山上來了客人,正好趕上旱天,人吃的水都不夠,他急得不知如何好,就想去山下河里弄些水??伤峙滤恍l(wèi)生,索性趴在河邊大口喝起來,想著自己喝了沒問題再帶回去,過濾消毒后給客人喝。
不過,劉嘉坤知道這事后大發(fā)雷霆,揚起手要揍武京禮。吃水沒解決,還挨了書記訓,武京禮心里委屈,一個七尺漢子竟急得掉了淚。
劉嘉坤揚著手沒落下,這山下的河水也沒帶上來。不過從那一刻起,劉嘉坤決心要修水庫。
九間棚的水庫。(劉平 攝)
2009年,九間棚人依山取勢,在山前山后開修小型水庫。2年后,兩座蓄水達30萬立方米的峽谷水庫成功蓄水,而水庫身后是總長10多公里的“集水渠”。
兩座水庫幫九間棚解決了大問題,原來荒蕪的龍頂山上已然綠樹成蔭,金銀花種植產(chǎn)業(yè)和鄉(xiāng)村旅游產(chǎn)業(yè)更是如火如荼。不過,出于安全考慮,水庫蓄水量有限制,并不能發(fā)揮全部作用,隨著產(chǎn)業(yè)壯大,龍頂山上的水又開始捉襟見肘。
村民在山頂采摘金銀花。(劉平 攝)
“出水啦!出水啦!”2017年,劉嘉坤的兒子劉丞銘不信邪,非要在山上打井,最后經(jīng)過兩周努力,他竟真打出了能噴水的井。
要說在龍頂山打井,九間棚幾代人都會直搖頭,畢竟他們都曾努力過。
“我和上一輩村干部都專門請專家來打過井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根本沒有水。”劉嘉坤開玩笑說。他們請專家打井抽出來的水,還不如在一起吃飯喝的酒多。
九間棚的水庫。(劉平 攝)
其實劉丞銘心里也沒譜,不過這個年輕人就想闖一闖、試一試。
頭10天,井打到了180多米深,還是一滴水沒上來。幾個年輕人個個耷拉著腦袋,茶不思飯不想。眼看第三代九間棚人打井取水的希望也要破滅了,位于臥龍灣的水井打到230米深時竟突然噴出了水。
噴涌而出的山水又落下來,清涼爽透,沁人心脾,像一股股自天而降的甘霖,澆活了村民幾近干涸的希望,沖破了龍頂山?jīng)]水的魔咒。隨后,九間棚人在龍頂山又連續(xù)打了6眼井,個個水流如注,最大的每小時可上40方水。
九間棚村新建的山地梯形田。(劉平 攝)
劉嘉坤也鬧不明白是當年他們沒找對地方,還是如今山體環(huán)境變了,不過他覺得如今山上的幾十萬棵樹肯定幫了大忙。
“有樹水就跑不了,有水山就窮不了。”劉嘉坤說。
今年山下河里都快見底了,龍頂山上依然水流不斷,就連新建的千畝山坡梯田和“九灣十八園”也不愁水了。
大眾報業(yè)·農(nóng)村大眾記者 祝超群 通訊員 劉平
文稿來源:大眾報業(yè)·農(nóng)村大眾客戶端